他选定了艾斯黛拉作为妻子,所以就觉得自己一定要给她最隆重的婚礼、最大颗的钻戒和最忠诚、坦诚的待遇,而兰达最温情、最良好的一面,则全来自于他母亲,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女人、索菲·莱特纳。
关于【他的故事】和正文里的一些情节解析:
1.其实仔细看一下会发现,索菲×小公爵、黛拉×兰达是一组奇妙的对照,他们的份设定其实都是“乡村少女×贵族公爵”(尤其是兰达还是小公爵的孩子),但是兰达和黛拉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和结局。
兰达一直都在让自己避免成为父亲的样子,所以他和黛拉的故事也可以视作他想要逆转的命运、想要改写的故事……过去的一切于他而言是真的非常痛苦,所以黛拉的出现是刚刚好的,她完整的填补了他的空白。
2.虽然只是在童年和青春时期出场的角,但是里昂和他家人真的深刻影响了兰达文中
格的塑造,几乎可以说他
边人的每一次死亡都在推动他的成长,而那些亲人朋友的每一次死亡都磨灭他
上的一
分人
。
同样的,里昂一家人也是整个德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爷爷死于普法战争、爸爸死于一战、自己则死在一战后结束的阴影里。这是很多德国普通人的缩影,发动战争的是政客,但他们这些普通人则需要好几代人去给战争的代价买单。我不想给战争洗白,我只是同情一些普通人,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选择,甚至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或名字。
我承认写他们是源自我自己的一分私心和己见,因为总是忍不住把文中的故事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世界局势联系在一起……我有时候会思考我的文字于我自己、于他人而言是否是
有意义的,即使是短暂的快乐或是什么其他的情绪价值。所以我总是想着“哦好吧,那既然写了,干嘛不多写一点,写一点能让自己思考的东西”,虽然这在其他人看来会非常啰嗦、云里雾里,但是,我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拜托拜托~)
3.我承认我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把这篇文当一篇简单的同人文或者黄文去写,因为我希望两个角色的成长和塑造是和那时的历史、社会面貌、艺术人文有关;
在我眼里那个时代虽然充满残酷的战争,但是就像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它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里说的那样,那微弱人之光也因战争而熠熠生辉;
虽然那个时代它很乱,但是海明威、加缪等一众文豪作家会参加抗战活动、女们也在那个时期开始挣脱传统的束缚,走进工厂或是战场。